聚志愿  》 高考问问  》 正文

广州有多少本科大学 2020广州本科大学名单

聚志愿 2020-06-21 10:16:21

一、广州有多少本科大学

广州有37所本科大学,名单分别为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具体完整院校名单见下表。

序号学校名称主管部门所在地办学层次备注
1中山大学教育部广州市本科公办
2暨南大学中央统战部广州市本科公办
3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广州市本科公办
4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5广州医科大学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6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7广东药科大学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8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9广州体育学院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10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11星海音乐学院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1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13广东财经大学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14广东白云学院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本科民办
15广州大学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16广州航海学院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17广东警官学院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18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19广东金融学院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20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2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22广东培正学院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本科民办
23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24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本科民办
25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本科民办
26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本科民办
27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本科民办
28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本科民办
29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本科民办
30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本科民办
31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本科民办
32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本科民办
33广州商学院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本科民办
34广州工商学院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本科民办
35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本科民办
36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本科民办
37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省广州市本科公办

二、广州大学简介

城市与大学共生共荣,大学延续城市文脉。广州大学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学校紧紧抓住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以及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坚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主动对接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和开放,按照内涵建设、创新引领、特色发展、开放办学的发展理念,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9788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990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设有26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9年本科招生专业65个。学校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特色更加鲜明,逐步构建起文理工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由四个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6个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聚焦“新工科、新师范、新文科”建设,按照学科交叉融合思路布局了5个理工科和2个人文社科学科发展平台。初步形成了以土木工程、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环境工程、智能制造等为代表,服务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学科领域。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在《软科2019年中国最好学科》榜单中,网络空间安全列全国第4位,统计学列全国第7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为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型人才。学校现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9个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广大金课体系建设成效显现,现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60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程,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课程互联、学分互认的课程增加到200门。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基本建立,共组建33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0.92%,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达98.7%。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位居广东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引进和培育并举,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856人,副高以上职称者1195人;教学科研人员1951人,其中博士1326人,占67.97%。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青年长江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1人,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领军人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6人。

学校承担重大重点科研任务能力不断提升,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对接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组建了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智能制造工程研究、计算科技研究、大湾区环境研究等15个科研团队。2018、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排名列全国第73、78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全国排名从2015年的全国第66位上升到2019年的全国第28位,2017-2019年连续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3项,2019年获省重点研发专项3项和珠江创新团队1项。2016年以来,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2396项,授权专利1064项,连续荣获广州市专利大户荣誉称号。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学校2019年1-11月SCIE/SSCI、CSSCI发文量近2000篇;ESI高被引论文总量为142篇。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论文数不断增加。近五年以来,学校获得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和社科奖励90项。学校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和风投资本对接体系,促进“双创”科技成果在大湾区的转化落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54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28个,加入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22个,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实习基地300多个,社会服务项目经费总计8.91亿元。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广州智能装备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企业安全集团、广州越秀集团等71家企业单位新建合作关系。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声像灯光等一批重要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国内重大工程中得到充分应用。咨政建言作用日益凸显,一批研究报告得到省市及以上领导的肯定性批示,累计制定30余分国家、省及行业标准。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依托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深入推进开放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不断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努力拓展国际化办学格局。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筹设成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起成立了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进一步在国际学术资源、教育和科技等方面展开合作,目前联盟成员大学已增至11所。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化师资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先后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逐步成立了中意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林雪平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基尔大学基因干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淡江大学工程机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等15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每年派出约1200名学生赴剑桥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西澳大学、海德堡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交流学习;分别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伊朗马赞德兰大学合作开办孔子学院。

博学笃行、与时俱进。广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广州,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服务广州建设引领型全球城市的使命担当,不断追求学术卓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广州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与广州城市地位相得益彰,具有学科、城市区域和国际化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三、广州体育学院简介

广州体育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华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具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体育高等学府,具有副教授评审权和硕士授予权。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在校生约8000人,研究生900多人,与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中心联合办学培养研究生,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

学校现有6个学科门类: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拥有10个硕士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科是广东省重点学科,具有7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分别是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休闲体育学、体育新闻传播学、运动康复;以及医学门类运动医学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体育专业硕士点。

设有18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休闲体育、特殊教育、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学、舞蹈表演、运动康复、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前教育、表演、广播电视编导、康复治疗学。

其中,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3个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新闻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3个专业是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2个专业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休闲体育专业是广东省重点专业;体育教育、特殊教育、休闲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舞蹈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6个专业是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学校现有《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2门国家精品课程,《运动生物化学》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6门省精品或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精品视频公开课,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师资雄厚,在编教职工600多人。专任教师420名,其中研究生学历占64%,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近半数。拥有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体育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珠江学者、中国“二指禅”传人以及一大批国际级教练员和裁判员。学校聘请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容志行等国内外知名人士任客座教授或名誉顾问。

学校拥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科学健身示范区、全民健身研究中心、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国际暨港澳合作创新平台、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一大批重点科研平台。

学校设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国培”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功力项目训练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中国羽毛球协会培训中心、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球分会训练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全国首个体育少年宫。学校拥有一级裁判员、一级运动员审批权。

学校主办《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师友》、《游泳季刊》等学术刊物,其中《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学校图书馆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档案室成为“国家二级科技事业档案管理单位”。

学校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奥运科技攻关课题等重大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奥运先进集体”称号和一大批科学发明专利。

学校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芬兰、韩国、新西兰、越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项目科学研究,近几年国际学生年均约40人。学校承办2010广州亚运会科学大会,开创了我国高校一校承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科学盛会的先河。

建校60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功能,为国家培养了容国团、戚烈云、陈肖霞、冼东妹等一大批的优秀运动员、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和管理人员,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学校是广东省唯一连续获得三届"感动南粤校园年度人物”荣誉的高校。

办学之初,广东省副省长曾生,广州市市长朱光,广州市副市长孙乐宜曾担任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中国著名体育教育家,中国提倡军事化体育的先驱袁浚,享誉国内外武术大师黄啸侠、张登魁,被国际乒联授予特别奉献奖、新中国第一任中国乒乓球队教练梁焯辉,优秀游泳教练“蛙王”黄焯荣、优秀田径教练孙紫萍、乒坛名将庄则栋教练冯国浩等知名学者曾执掌教鞭。逐步形成健康第一、体育人文科技融合的办学理念和扬岭南体育文化、育南国体育人才、运动与健康的办学特色。

在未来发展中,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德厚学博、文精武杰”的校训,发扬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博,今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广体精神,凝心聚力,创新驱动,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体育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