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志愿  》 高考问问  》 正文

西安有哪些211大学 西安211大学名单

聚志愿 2020-04-21 09:53:44

一、西安有哪些211大学

西安市共有7所211大学,名单分别为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排名学校名称所在地
1西安交通大学西安
2西北工业大学西安
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
4西北大学西安
5长安大学西安
6陕西师范大学西安
暂无第四军医大学西安

二、西安交通大学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为交通大学西安部分,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学。学校是“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单位,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2017年,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入选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教、艺等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设有27个学院(部)、9个本科生书院和19所附属教学医院。现有教工5982人,其中专任教师3072人。师资队伍中有两院院士3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入选者9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8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9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34名、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1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8103人,其中研究生 18919人。现有本科专业8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现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现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有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有115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据ESI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3月,学校14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2个学科进入前1‰。

建校120余年来,学校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优秀品格,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张元济、蔡元培、蔡锷、黄炎培、邹韬奋、陆定一、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徐光宪、江泽民、蒋新松、侯宗濂等,为校友中的杰出代表。西迁以来培养了李伯虎、李鹤林、叶尚福、陈国良、雷清泉、熊有伦、苏君红、孙九林、陈桂林、程时杰、孙才新、韩启德、谭铁牛、丛斌、郝跃、江松、房建成、王华明、陈政清、汤广福、郭万林等3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华健、锁志刚、姜晶、刘奕路、梁平、陈掌星等美国国家工程院、加拿大工程院等海外院士。迁校62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25万各类人才,毕业生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的声誉,涌现了蒋正华、张福安、陈惠波、张玉浦、温熙森、马德秀、崔殿国、姚引良、孙来燕、张国宝、贾全喜、王珏、连维良、温枢刚、项兵、龙兴元、汪建平、江小涓、蒲忠杰、于杰、张月娥、桂生悦、卢雷、赵欢、仇建平、黎仁超、胡怀邦、周鸿祎、陈曦、李寿生、郑海涛、路一鸣、樊登、刘烈宏、王东峰、刘奇等一批知名校友。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建立“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2006年,在国内高校率先实行“书院制”,书院、学院“双院制”培养模式为学子插上腾飞的翅膀。2017年,学校成立本科生院,落实“校-院-系”三级教学责任,建立“横向协作、纵向贯通、教书和育人统筹协调”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以钱学森学院为载体,学校把钱学森精神和智慧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先后创办“少年班”“钱学森实验班”“宗濂实验班”“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实验班”等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学校以独特的教育理念,宽松的学习氛围,强大的师资配置,良好的教学效果备受学生和家长好评。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7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1门,拥有1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7篇,提名奖46篇。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2000年至今,主持“973计划”项目2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30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1项,其中2017年主持7个项目获奖,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依托学科与人才培养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府、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200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3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21项,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共建10个高端智库,一大批研究成果被采纳应用。

学校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四面旗帜,打造“奉献报国的使命文化、严谨精致的卓越文化、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230个文化社团,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丰富多彩,“纵论四海”“九州名家”“思源大讲堂”“学而论坛”等成为学生开拓视野的经典品牌。历年来,交大学子在SAE国际航空设计大赛、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国际英语演讲大赛、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选拔赛、中国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大赛、“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Robocon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航空航天模型(科研类)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国际国内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校国际交往广泛,2000年至今,已邀请15位诺贝尔奖、1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及2000余位国外教授来访讲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世界各国学者、企业高层、政府要员更高达20000余人;派出赴国外访问、进修、研究及攻读学位的教师和学生28000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2000余人;与美、日、英、法、德、意、新、韩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165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2017年,有来自132个国家的2400余名外国留学生就读于西安交大。

学校现有兴庆、雁塔和曲江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000亩,各类建筑总面积203.85万平方米。坐落在兴庆校区的图书馆是1995年5月4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以钱学森学长之名命名的“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阅览座位3518席;累计藏书544万册(件),印刷型报刊累计10000余种、现刊2000余种;国内外电子平台资源 111个,共计312个子库,中外文电子期刊95000种,中外文电子图书超过160万册。

今天的西安交大又有了创造历史印记新贡献的坚实平台,占地5000亩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拔地而起,8大平台和100多个科研基地将服务学科交叉、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这里将更好服务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成果转孵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领衔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为人类文明共融发展和高等教育开放合作贡献力量,已吸引38个国家和地区的151余所大学加盟;着力打造的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高端智库和研究平台,致力于为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服务,全面实施提升国际竞争力战略,以教育国际化推动区域国际化。

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15位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老同志们致以崇高敬意,希望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2018年的新年贺词,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赞扬交大西迁老教授,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他们爱国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令人感动。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办学定位,正以坚定的信心、豪迈的气魄、百倍的努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推进内涵式发展,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

校 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办学定位: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

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使 命:致力于培养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勤奋踏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杰出人才,保存、创造、传播知识,为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不断做出贡献。

愿 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保持领先,创造卓越成就,到本世纪中叶,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为大师名流荟萃、莘莘学子神往、栋梁之材辈出、国际影响显著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首批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首批9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首批9所获批设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的高校之一。

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1958年学校迁址西安,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为现名。

建校87年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我国“一五”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也是1959年中央批准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20世纪60年代,学校就以“西军电”之称蜚声海内外。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两次为学校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

学校现建设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70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3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约736万册,其中纸质文献约261万册,电子文献约475万册;中外文现刊1100余种,拥有69种平台的中外文数字资源,数据库超过130余个,内容覆盖了学校各个学科或专业。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00余人,硕士研究生9000余人。设有研究生院。设有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学院。

学校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6个二级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具有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有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5个本科专业。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3个学科获评A类: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并列全国第1;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位于A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学校电子信息类学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学校树立了以人为本、教师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锻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0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30人,硕士生导师1088人。学校有院士4人,双聘院士15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5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入选者22人(含“青年”入选者11人),长江学者3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1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57人。

学校不断地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建设有3个国家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以及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人才培养素以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等特色在全国高校中形成了“品牌”。学校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和“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学校本科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普及率高,获得各类省级、国家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1600余项,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和96%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12年,学校入选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多年来,学校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系统研制、科技攻关、工程研发等,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等多项第一,包括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以及我军通信装备史上第一部“塞绳电报互换机”、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荡器”、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为我国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1个科工局科技创新基地,9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基地、21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基地,2013年入选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先后牵头单位承担了“973”、“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十八大以来,学校科研指标稳步提升,在认知雷达、移动通讯、网络信息安全、高功率微波集成器件、智能计算、大型天线机电耦合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1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以上30项。2014年,学校牵头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位列行业产业类第一,进一步奠定了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突出的国防科研特色优势地位。

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有中国西部军民融合创新谷暨西安电子谷、陕西工业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时与国内大型知名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股份制公司,成立战略联盟、设立企业基金、建立联合实验室及研究生实习基地,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学校先后成为中电集团,西安市,国防科工委、陕西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与70多个国家、地区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建有7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智基地,与国内电子、航空行业的10余个研究所、研究中心、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英飞凌、Intel、IBM、惠普等跨国公司在学校建立74个联合实验室。

建校87年来,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了20余万名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级人才,产生了120多位解放军将领,成长起了19位两院院士(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院士校友11位,位列全国前茅),10余位国家副部级以上领导,培养了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国际GSM奖获得者李默芳,欧洲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王中林,“神五”和“神六”飞船副总设计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总设计师杨宏等一大批IT行业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以及数十位科研院所所长和大学校长等,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继续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立足西部、育人育才、强军拓民、服务引领、团结实干”的发展思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