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滁州本科学校名单【2所】
序号 | 学校名称 | 主管部门 | 所在地 | 办学层次 | 备注 |
1 | 滁州学院 | 安徽省 | 滁州市 | 本科 | 公办 |
2 | 安徽科技学院 | 安徽省 | 滁州市 | 本科 | 公办 |
2.滁州专科学校名单【2所】
序号 | 学校名称 | 主管部门 | 所在地 | 办学层次 | 备注 |
1 |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 安徽省 | 滁州市 | 专科 | 公办 |
2 |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 安徽省 | 滁州市 | 专科 | 公办 |
滁州学院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学校所在地滁州市,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与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相连,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浓厚,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朱元璋从这里开始创建了大明王朝;清代吴敬梓创作了开讽刺小说之先河的皇皇巨著《儒林外史》;下辖的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学校是一所以工、管为主,工、管、文、理、经、教、农、艺八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历经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升格为滁州学院。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2.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19.8万册。设有17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15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8人、副高级职称240人,博士251人(含在读78人)、硕士727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7867人。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思变尚新、务实求真”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荣校、尊学敬道”的优良校风,深入践行“修德、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探索一条“由师范专科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发展之路。
党建和思政工作呈现新气象。坚持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忠诚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强化实践育人,注重文化育人,落实关爱育人,推进网络育人,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文明创建工作取得实效。荣获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全国乡村道德模范”“安徽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2015、2016、2017年学校领导班子在安徽省委党建和发展综合考核中连续获得“优秀”等次。
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理信息科学、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四个应用型专业被艾瑞深研究院列为中国高水平专业。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7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新提高。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探索“转型为基、实践为要、双创为核”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五位一体”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一线贯穿、三点发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地方应用型高校‘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探索”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建有实验室和实训中心19个,其中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大学生创客实验室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40个。2014年以来,获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16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2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9项,位列全国同类院校第18位。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130项、省级奖930项。获国家授权专利91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人民日报》官微发布2015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薪酬百强榜,我校位列全国高校第92位。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近三届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总体较好,各项调查结果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学校荣获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2014年以来,获批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和省人才办Ⅱ类引才平台各1个。引进国家级人才5人;新增教授40人,引进和培养博士85人,专任教师博士率位居安徽省同类高校前列。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1名教授作为全国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应邀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
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深化与滁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与多个县(市、区)签订合作协议。与康佳集团、全柴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2014年以来,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80项。获批国家专利329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3项,3项发明专利实现技术转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入选2017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科技到账经费持续大幅提升,2017年净增1800万元,达到3844万元,位列安徽省高校第10位、同类高校第2位,其中产学研合作经费占75%以上。
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50年,1965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历经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皖北农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等变迁,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近70年的栉风沐雨,一代代安科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学校事业长足发展。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18000余人,已累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8万余名优秀毕业生。
学校占地1700余亩,拥有凤阳校区和蚌埠龙湖校区。凤阳校区位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明朝中都古城,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环境幽美;龙湖校区位于蚌埠大学城,毗邻蚌埠大学科技园、高铁车站、龙子湖风景区,已于2017年6月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学校设施优良,现有8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31个专业实验室和7个学科平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元。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7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1个。馆藏纸质图书121万册,电子图书119万册。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6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经、管、理、文、法、农、医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新兴工科和优势农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现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3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特色专业11个,现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现有教职工近1000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29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60余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9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二级教授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柔性引进微纳分子传感器团队等省级领军人才团队。省级“115”创新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教学名师13人,省级教坛新秀24人。校外特聘教授50人,特聘创业型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65人。
学校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3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400余篇,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58项。获批专利664项,其中发明专利195项,连续三年入围安徽省专利百强榜,稳居省内高校前十强。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开展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项目近500项。学校大力实施“国(境)外合作办学工程”,精心组织“优秀大学生千人留学游学计划”。先后与美国、韩国、德国和台湾地区等25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拥有3个国家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省级中外合作办学校际交流项目,目前国际班在校学生495人。先后有216人赴美、韩攻读本科双学位,65名毕业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敬业奉献、修德育人、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良好教风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在校生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国家和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一直名列全省高校前列,学生考研率一直保持较高比例,部分专业考研录取率已达60%。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学校多次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2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称号。首届“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获得者杨俊森,两度受到习近平同志的接见;在凤阳县小岗村开展科技创业的苗娟,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许,并被评为“全国自主创业典型”。2002年、2008年学校两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2013年又作为教育部遴选的全国首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单位接受了审核评估工作,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2017年,学校以优异成绩获批省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并顺利通过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验收,跻身安徽省“双一流”大学行列。
迈向新的历史征程,新一代安科人秉承“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大学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内涵发展,彰显办学特色,按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和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全力构建“一校两区,重点各异,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努力把学校建成安徽一流、全国知名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广元所有的高校共有2所,名单分别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省唯一一所电子信息类公办高等职业院校。
2020年温州高考时间为7月7日至10日,语文、数学科目考试分别在7月7日9:00-11:30、15:00-17:00,技术、外语在7月8日上午9:00-10:30、下午3:00-5:00;7月7日-9日选考科目考试。
渭南专科学校共有2所,名单分别为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是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高等职业学校。
2020年武汉高考时间为7月7日至8日,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7月7日,语文9:00至11:30;数学15:00至17:00。7月8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9:00至11:30;外语15:00至17:00。
广东有87所专科学校,名单分别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潮汕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私立华联学院等。
鞍山本科大学共有2所,名单分别为辽宁科技大学、鞍山师范学院,其中辽宁科技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冶金工业学校。
焦作有4所专科学校,名单分别为焦作大学、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焦作工贸职业学院,其中只有焦作工贸职业学院为民办专科。
湖南本科大学共有51所,名单分别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理工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湖南文理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等。
河南的高校共有141所,名单分别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等。
营口专科学校共有2所,名单分别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其中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农林牧渔专业大类为主体的省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
上海金融学院招生专业有金融学、信用管理、保险学、经济学、应用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等。
海口的专科学校共有6所,名单分别为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政法职业学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海南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晋中有4所专科学校,名单分别为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梧州本科大学只有1所,即梧州学院,该校位于广西梧州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梧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多科性地方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由广西大学对口支援,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
枣庄有1所本科大学,名单为枣庄学院,该校是山东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院校,学校前身为1971年建立的枣庄市教师进修学校。
乐山本科大学共有2所,名单分别为乐山师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其中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云南所有的高校共有81所,名单分别为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医科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中医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曲靖师范学院、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大理大学等。
辽源的高校共有1所,其中本科学校0所,专科学校1所,名单为辽源职业技术学院,该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吉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新疆所有的专科学校共有36所,名单分别为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
2020年乌鲁木齐高考时间为7月7日至8日,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7月7日,语文9:00至11:30、数学15:00至17:00;7月8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9:00至11:30、外语15:00至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