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属性

是否是985 是否是211
是否是双一流 创建时间 1902年
博士点数 12 隶属于 省政府
硕士点数 52 招办电话 025-58139090
学校类型 理工 学校网址 点击进入
所处城市 江苏南京市 办学层次 本科

学校详情

南京工业大学办学历史溯源于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2001年由化工部南京化工大学与建设部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历史底蕴深厚、学科特色鲜明、办学成果丰硕。是首批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牵头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学校秉承“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校训,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鲜明特色。 学校设有11个学部,28个学院,各类学生4万余人。涵盖工、理、管、经、文、法、医、艺、教9个学科,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21个。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评A等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评B+等级。截至目前,学校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理学、农业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ESI综合排名进入全球500强,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8位。泰晤士高等教育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并列第41-57位;自然指数2024年度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43位;软科2024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列第308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4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6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1人、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人才205人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团队15个,省部级重点高层次人才433人次,省部级重点高层次团队45个。 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获中共中央表彰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28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住建部专业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入选首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学校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书院制“2011学院”,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共建“英才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智慧教育平台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4门、全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1门、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1项、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拥有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坚持“体教融合、省队校办”,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女子垒球队连续3届夺取全运会冠军,与中国垒球协会等多方共建中国垒球学院。多年来学校已经培养出2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30多位院士、100多位央企和上市公司领导,为社会输送了30余万高质量人才。 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设有材料化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省部级研究中心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9个。“十三五”以来,学校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各级各类奖励5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奖7项,入选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1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8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主动将创新链对接产业链,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南京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进校地融合、产教融合,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数十家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和产业学院。现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3个。学校加强校企合作,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润有限公司等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十三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万余项,科技经费近45亿元。 学校实施全球拓展战略。是首批通过来华留学认证的22所高校之一。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海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是“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与勃艮第大学、都柏林理工大学、萨拉戈萨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获批教育部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现有包括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在内的、来自10多个国家的近50名外籍专家和世界各国的学历海外留学生500余人。 奋进新时代,谱写新篇章。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教育科技报国使命,对标“双一流”,聚焦高质量,改革攻坚,创新突破,奋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 (数据统计至2025年3月)

院校排名

175聚志愿
94软科
85校友会
71QS
62USNews

学科评估

第四轮 化学工程与技术(A)、材料科学与工程(B+)、安全科学与工程(B+)、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B)、土木工程(B)、轻工技术与工程(B)、控制科学与工程(C+)、环境科学与工程(C+)、城乡规划学(C+)、药学(C+)、化学(C)、建筑学(C)、管理科学与工程(C)、工商管理(C)、机械工程(C-)、软件工程(C-)
第三轮 材料科学与工程(75)、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7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4)、土木工程(70)、化学工程与技术(82)、轻工技术与工程(78)、矿业工程(64)、环境科学与工程(68)、软件工程(65)、安全科学与工程(73)、管理科学与工程(67)
第二轮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66)、材料科学与工程(67)、化学工程与技术(78)、轻工技术与工程(71)

特色专业

国家级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生物工程
省级(直辖市) 应用化学、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工程管理
省重点、培育专业 化学、机械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勘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水质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安全工程、生物工程、消防工程、工程管理、工业工程